(上)
我班同学基本上每年春节都要去拜年的,钱老师属鼠,今年应该是92高龄了。他也是校友顾震的老师,所以,当听到顾震最近发表了有关母校教学问题力作,很高兴,向我们要了《息耒园》网址,也要去看看。
我们请钱老师看了我班2013年同进附中五十周年聚会制作的“半个世纪的友谊”PPT。
五十年前的1963年,苏州市区各小学的应届毕业生,经过升学统考筛选,有180名踏进了全市名校江苏师院附中的大门。我是其中之一,学号63040,被编排进入初一(1)班,从此与班主任钱振邦老师结接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候,钱老师人到中年,是母校一位资深教师,事业上如日中天。从1963年9月至1966年7月,钱老师担任我们从初一到初三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古人言: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正如本班同学钱小贤所说:“在那花季般的少年时代,我们是在钱老师的呵护下成长的,他既是严师,又似慈父。饮水思源,钱老师的恩情我们终生难忘。”
好几次我想写一点有关钱老师的文字,可是总觉得自己水平有限,怕写得不好对不起老师,但是,不写也是对不起老师。今年春节的年初五,我们几位同学照例又去给钱老师拜年,回来后,先在校友QQ群里做了小广播,后给校友网站《息耒园》发了几张照片和简单的文字说明。园主马其学长是“来稿照登”。我看了之后,再也坐不住了,简单的几行文字,干巴巴的,好像是在敷衍了事,真的对不起校友,更对不起老师。于是,静下心来,回顾了令人难忘的三年初中时光,终于补上这些文字。由于自己的水平有限,写得不好,请本班同学和校友多多包涵。
老师教我们做人、作文和写字
钱老师是我们班主任,也是我们的语文老师。钱老师教语文知识,还教做人的道理。
记得开学第一课是教许地山的《落花生》。上课后,钱老师首先给我们朗读课文:
“落花生。许地山。我们屋后有半亩隙地。母亲说:‘让它荒芜着怪可惜,既然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辟来做花生园罢’。…”
也许是我们进母校后上的第一课,这情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并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脑海里,尤其是老师那带着常熟口音的普通话,不紧不慢,抑扬顿挫,我们不少同学都能模仿。在多年后好几次同学聚会上,只要我们回忆起这一课时,有些同学会不约而同的学着老师的腔调背出那段课文!当然,老师上语文课最主要的海是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做事。这篇课文作者通过借用其父亲赞扬落花生的那一段话,表达了课文的中心思想,即要在浮华社会中做一个低调而有用的人。这样的道理当时对刚进中学的大多数学生来说似懂非懂,有人也许很快就忘记了。但是,有意无意为后来我们学习生活定下了一个基调。今天我回顾三年的初中生活,基本上就是在此基础上起步的,还有所发展。
初中三年钱老师给我们上了多少节语文课,讲授了多少做人做事的道理,如今恐怕没有人说得清了。然而,在钱老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之下逐渐形成的我们班风,是老师传给我们终身受益的精神财富。这几天我概括为两句话“认真做事敢争先,诚信为人不张扬”,在此抛砖引玉,请本班同学的斧正。怎么理解这两句话?我的体会就是:在学习上要自加压力,做班级工作要一丝不苟,不可敷衍了事,要珍爱班级集体的荣誉;在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谦虚谨慎,助人为乐。在我踏上社会之后,良好的班风得以发扬光大,成为指导我言行的个人行为准则。
钱老师是一位敬业的好老师。除了上好语文课教授语文基础知识之外,还十分重视我们的语文知识的运用,培养和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正如高三(1)班学长顾震在其一篇力作中所说:“初一时,为了使我们的写作能力尽快过关,一学期我们要写二十篇命题作文,还要写二十篇周记(作文要求在两节课课堂上完成,不准拖卷,周记则在课外完成)这是很重的负担,但我们注意到,钱老师每星期要批改四十五篇作文,四十五篇周记,每篇都有眉批、评语,这是多大的工作量!可他从来没拖延过,甚至他那独特的圆滚滚的红钢笔字,也没一笔是潦草的。我有时真的分不清,我们是从钱老师那里学语文知识,还是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生活态度?可能二者兼而有之。”
顾震学长所说的钱老师语文教学方法到我们这一届重现了。此外,我们还享受了顾震学长他们没有的特别待遇。钱老师把顾震他们高三(1)班的优秀作文装订成册,供我们借鉴参考,使我们大开眼界,受益匪浅。为了写好作文和周记,钱老师要求我们关心时政,积极参加班级集体活动和课外兴趣活动,利用节假日,去观察社会,体验生活,拓宽思路。就这样,在钱老师的悉心指导帮助下,我班同学的作文水平不断提高。
钱老师对我们的作文打分一向很慎重,80分以上属于比较优秀的作文了。回顾初中三年之中,我的作文绝大多数都在80之上,最高的一次是92分!那是1965年初,在我国人民战胜了三年自然灾害,走出困境之际,召开了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次大会历史性地选举刘少奇同志为国家主席。那天晚上,学校广播转播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当大会关于刘少奇当选为国家主席的公告播完,校园里顿时就热闹起来,上夜自修的同学们纷纷走出教室,欢呼雀跃,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从1960年到1962年的三年困难时期,我们受尽了苦难,这样的局面终于被刘少奇等领导人的扭转过来,从1963年起,我们的国家开始恢复元气。当然,那时候我们对高层领导的一些事情并不了解,不过作为最基层的小民,只是感到我们不再挨饿了,有了这样的好领导,还愁没有好日子吗?因此,刘少奇当国家主席是众望所归,叫我们怎能不兴奋,怎能不激动呢?同学们拿出学校里的彩旗,没有校方组织不约而同走上街头游行庆祝,与全市的市民分享这个喜讯。游行队伍走出校门,大街上早已人群熙攘,到处都是自发上街欢庆的游戏队伍,有工人有干部还有居民,激动的人们高呼“刘主席万岁!”。那晚,苏城内外成为一片欢腾的海洋。事后,钱老师就以《欢腾的夜晚》为题,让我们写作文。我亲身的经历和感受都跃然纸上,得高分是理所当然。那次作文班里还有不少同学都得了80分以上的好分数。我的这篇作文还钱被老师推荐,刊登在母校语文教研组的《语文之窗》里呢。
在我们的语文课外作业中间,老师布置每周要写三页毛笔字和一页钢笔字。他还常常从珍贵的语文课教学课时里挤出时间来专门评讲书法。这个举措在当时其他学校中是很少见的。我班同学练毛笔字,有些是临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帖,也有同学练颜真卿的《多宝塔贴》,独有张铎民同学是临写欧阳询九成宫。(张祖信同学回忆朱大年同学练的是黄自元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程铿同学临的帖是柳公权的《神策军碑》,他认为这个帖子“柳”味更加纯真。于是我和张祖信等同学也先后临起了《神策军碑》。独有张铎民同学是临写欧阳询九成宫。“柳体字”的特点是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自成一体,要想学好必定要下苦功夫。柳体字不宜用普通的大楷笔书写,要用一种长锋大楷笔,写法很特别,是逆锋起笔、藏锋运笔,回锋收笔等等。钱老师并不在乎同学们临什么帖,只要用心练习,那一笔一划乃至一个字都会得到“红圈”的肯定,有的还有“双红圈”!张祖信说,一页大字十六个,班级里女同学王静贤和男同学张铎民都曾得过十多个“红圈”,大家羡慕极了。其实,我觉得我班毛笔字写得比较好的还是张祖信、丁大同和朱大年等同学,有一次,钱老师还给他们“开小灶”,带张祖信和丁大同回家,给他们欣赏老师珍藏的书法界瑰宝《三希堂法帖》,引导他们打好基础,扩大视野,博采众长,更进一步。由于我们同学是一个老师所教,同学之间还相互模仿,到后来我们不少同学的字写得大同小异,如果不熟悉的人来初看还很难区分是谁写的。在文革初期,我班发生一件与写大字有关的大事,此话放在以后再来细表。
柳师祖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是的,练写毛笔字,与做人也有关。
钱老师就是在他的语文教学中间,潜移默化叫我们做人做事。
(下)
钱老师是我们班的班主任,教我如何当班长。
上一篇里我把我班的班风概括为两句话“认真做事敢争先,诚信为人不张扬”,在这里可以进一步得到验证。
刚进学校,班级里要建立班委会,我被钱老师推荐为初一(1)班班委候选人。后来,经过班级同学选举,我当上了首任班长。
我们班级里是人才济济。有不少同学是小学里的少先队大队委以上的“三条杠”干部,还有一位是市少先队队部委员;有的同学是来自市重点小学的优秀学生;不少同学出身高干、高知、高职家庭,都是高分考入母校的。而我,来自一个普通家庭、普通小学,少先队的中队长“二条杠”干部,也非升学统考的尖子,如果按照这些条件来看,我是当不上班长的。让我当班长也许是一种巧合。
我在小学里是少先队中队长,大队墙报委员,擅长搞宣传工作。而中学里的班长怎么当?我心中没有底。钱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要我制定一个学期的班级工作计划,具体的内容可先去征求各位班委的意见。我利用课余时间分头听取各位班委委员的建议或者打算。我班班委们都非等闲之辈,各有各的高招,我收获丰盛。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综合成为一个班级工作计划草案,交给老师。钱老师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做了一些修改调整,再召开班委会讨论后形成共识,确定成为班级正式的工作计划,这样我的班长开始上任了,就是组织实施好这个工作计划。用今天的看光来看,其中包含了常用的调查研究、走群众路线、民主集中和综合协调等工作方法。是的,当班长不是图一个好名声,更不是“当官做老爷”,当班长就是要搞好服务工作,小为同学和老师服务,大为学校中心工作服务,所谓的“领导就是服务”就是这个意思吧。
恩师还教导我,做好班级工作,除了依靠班委会的全体干部之外,还要善于调动全班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人人都来关心班级这个集体。我算了一下,在我们班级里,有班委干部和少先队队委干部十几人,有各小组的正、副组长十几人,还有各课的课代表近十人,几乎四分之三还多的同学都有事可干,还剩一小部分同学没有安排班级工作,让他们干什么呢?在恩师启发指导下,我发现这些同学中有几位非常关心时事,就提议在班级里设立一个时政角,请他们带领另外一些同学负责收集并公布每周的国内外要闻,抄写在小黑板上,挂在班级一边的墙上,为同学学习时事政治提供方便。另外,老师还发动同学把自家订阅的各种杂志拿到班级里让大家来共享,有《中学生》、《无线电》、《航空知识》、《天文爱好者》等等组成一个知识角,让大家在课余时阅读,安排另一部分同学管理,受到大家欢迎。这样我们班级里人人都是班级里的小干部,人人都有事做,全班的工作自然就热气腾腾了。
钱老师要求我们认真读书,上好每一堂课。但是不要“死读书”、“读死书”,督促我们身在教室,放眼全球,多读课外报刊杂志,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仅是口头的,还有实实在在的配套措施!每个学期,我班都要搞一次“益智游戏”。全班以小组为单位,举行智力竞赛,这种形式就是后来到八十年代曾经风靡全国的“智力竞赛”雏形。我们班级在六十年代就搞了。竞赛题目由班级里时政角和知识角同学负责出,既有课本上的知识,也有课本外各种知识。各组同学一起商量,寻找正确答案,参与抢答,气氛十分融洽。所以,我班的知识角、时政角绝不是做做样子的花架子。摆到今天也许是一种具体的素质教育。
我们在搞好班级活动的同时,还积极参加班联以及全校性的各项活动。比如为学校的黑板报、广播室写稿,推荐同学担任学校黑板报的义务抄写员,组织参加文娱体育比赛。
记得初一年级上学期末,全校举行庆祝元旦的文娱汇演。这是我班第一次参加全校性的活动。钱老师与我们班委会都非常重视,一起商议演出节目。文娱委员吕芬芬在她的姑母、我们的美术音乐课吕无愆老师的指导下,确定表演唱《烈士墓前》为我班的参演节目。每天放学后,我们就组织排练。钱老师和吕老师工作再忙,都要来指导排练。赵人琳同学扮演女英雄刘胡兰雕塑;濮幼玉同学领唱,其他男女同学分部伴唱;会吹口琴的张祖信、康保和、顾敏还有我组成小乐队伴奏,全班同学齐心协力,演出一举成功,荣获了一等奖。这是我班第一次在全校活动中亮相,而且是一炮打响,全班同学都很高兴,也体会到“团结就是力量”。
我班男生中间有不少体育爱好者。程铿的短跑,张祖信的跳高,丁大同的跳远,咸胜伟的中长跑,李亚民、徐红军的投掷等等都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而女生中间就相对薄弱一点,爱好体育活动的、课后去操场上参加体育锻炼的寥寥无几,班里女生体育尖子只有顾敏、赵人琳等少数几人。老师就找几位女生班干部商量,要求动员更多的女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因人制宜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我积极配合,在班级的墙报上连续刊发鼓励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文章。每天下午第三节课后,恩师还到教室里来催促同学们到东操场上去锻炼;还在语文课以《龙腾虎跃》为作文题,让大家来赞扬体育锻炼中间的好人好事。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少先队中队长吴红秋带领下,一批女生脱颖而出,王静贤、濮幼玉、刘久华、邱莎莎、柴懿葆等都成为操场上体育新星。我班同学的身体素质不仅得到了提高,体育课的成绩也直线上升。1965年春季校运会,我班以男女总分136分好成绩遥遥领先,获得初一、二年级组的冠军,高于亚军50分之多!学校教务处虞伟英老师特地来到东操场,为我班参赛运动员和恩师以及体育课袁子枫老师一起合影留念。没想到这张合影竟是我班在母校期间唯一的一张班级同学合影。
说了班级工作的成绩,也应该说说不足之处。
最差的就是男女生之间的团结问题,我一直没有处理好。要怪自己受传统的封建思想影响,心里总觉得“男女授受不亲”,与女生交流感到很别扭,除了与女生干部交流、布置班级工作之外,就没有其他的联系了。如果与女生多交谈就怕人家误解起哄,还不如保持一种“清高”姿态省心省事。当然,受当时大环境的影响,加之男生在感情方面开窍比较迟钝等等因素,那种花前月下的男女之情,在我们绝大多数同学身上还没有萌芽。
为了打破男女生之间的隔阂,钱老师可谓用心良苦。我们的课桌椅是一人一座的,排列也是一人一列。后来,老师就把我们的课桌椅合二为一,即两人合并为一排,本来单排座的六列变为双排座的三列,而且要我们班干部带头,找女同桌,来一个男女搭配坐。我只得硬着头皮与学习委员钱小贤同桌。表面上看,好像男女同学坐在一起,没有什么问题了,而实际上是“面和心不和”,男女生之间隔阂还存在,并没有形成那种“打成一片”的关系。
记得初二下学期的“六一”节,我们退出少先队前最后一次过“儿童节”,学校里举行营火晚会。要求初中各班级男女同学一起在操场上手拉手跳集体舞。尽管已经同学两年了,而且在各项活动中我班男女同学协作配合还算很默契的,但是,我们从未有过肢体接触。这一次要搀女生的手,多难为情啊!一些男生在我的带领下,来个“集体大逃亡”,躲在西花园的树林里。这可难为了文娱委员丁大同同学,在晚会开始之前,他与老师一起到西花园来抓“现行”。我们近十个“逃兵”被“押解”到操场上,黑灯瞎火之中,搀起女生的手稀里糊涂地跟着音乐跳了初中时代唯一的一次集体舞。与我所搀手的是哪位女生,我没有看清,如今已没有意义去求证了。事后,同学张祖信悄悄的问我,搀女生的手有什么感觉?我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不解其意。我反问张祖信有什么感觉,他说,你没觉得她们的手是热乎乎的吗?
记得在初中阶段的整整三年中,除了每周的语文课之外、还有每天早自习、晚自修和课间操时间,每周一次的班会以及课外语文兴趣小组活动……钱老师总是与我们在一起,向我们传授知识、教我们做人的道理。五十年过去了,我虽然记不清老师讲过的具体话语,但是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钱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这里借用母校现任校长、校友柳袁照先生在他的大作中对恩师的赞美词,也是我的心里话:
“是老师言传身教引领我们做个正直勤奋的人,是老师循循善诱用启发式的教育开发了我们的智力,是老师诲人不倦使我们喜爱语文,不断提高阅读与写作水平。是老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努力贯彻执行新中国的教育方针,造就了我们这一代。如果说我们能战胜文革及插队的逆境,在今天能为国为民做出一点贡献,在人生的大舞台上展现出自身价值的话;那么应该归功于老师的启蒙、老师的付出。感谢您钱老师!您是我们的领路人,是人生舞台的总导演,是幕后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