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抗美援朝光辉历史和英烈的教育基地

        ——瞻仰、参观丹东市抗美援朝纪念地和纪念馆    
徐 方

 
 


    9月24日在丹东市瞻仰、参观抗美援朝纪念地和纪念馆。前往鸭绿江畔河口广场的大巴行驶中,导游介绍了朝鲜的一些情况。朝鲜境内只有10%的国土是平原,80%的国土都是山区,能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少,粮食紧缺,要靠中国供应,用矿产如煤炭、黄金来交换。粮食供应实行配给制,每人每天分配半斤粮。在鸭绿江对岸的新义州有一工业园,主要是造船业、冶金业。朝鲜对国民实行三项免费制度,即教育免费、医疗免费和住房免费,一对青年男女结婚后可分配到面积30平方米的住房。在朝鲜如一人犯罪会株连家人和亲戚。
    车在鸭绿江边行驶,鸭绿江原是满族命名的,意思是边境。鸭绿江的特点之一是江水整体流向为自东北向西南,特点之二是国际上唯一一条以岸为国界的江。在车上见到:江水很急,风吹掀起阵阵小波澜,江边竖有铁丝网,对岸朝鲜有士兵在修防洪坝。江中还有一些沙洲,上面长有灌木丛。
    9时半到达河口广场,这里于2004年被列入鸭绿江国家4A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是鸭绿江沿线景色最优美的地方。先乘游船在鸭绿江上航行观光,遥望对岸朝鲜境内,绿色的山脉连绵不断,景色秀丽,船上一导游介绍朝鲜那边的情况,指引船上游客们观望农民在田间收获、劳作,江边山上的边防哨所、暗堡暗哨等,还有农村大队部、女子监狱、高干疗养所等建筑,基本都是平房。先后有三辆摩托车驶过,导游说拥有摩托车的人一般是有钱有势的人物。与我国沿江景像完全不同,我们这边除绿水青山外,多个新建的高楼大厦屹立江边,形成鲜明对照。
    乘游船游鸭绿江结束后,上岸到广场瞻仰彭德怀元帅铜像,威武的彭德怀骑在扬蹄跃起的战马上,挥手指向前方,仿佛还在指挥志愿军部队千军万马奋勇向前,消灭美军。顿时想起毛主席赞扬他的六言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后发现这首诗就镌刻在铜像的底座上。彭德怀铜像旁的广场上还陈列着志愿军入朝参战驾驶操纵过的歼5战斗机、坦克等。然后我们登上河口断桥参观,此桥原名清城桥,它是鸭绿江上连接中朝两岸最早的一座公路桥,1941年日本侵略者出于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的需要,指令伪满洲国和朝鲜当局建造此桥,全桥总长709.12米,桥高25米,桥面宽6米。设22座桥墩,计23孔,于1942年10月建成。鸭绿江河口公路桥是抗美援朝战争初期三大渡江地之一。1950年10月19日,当时被任命为赴朝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的彭德怀,身边仅带了一名参谋,两名警卫员和一部电台,乘坐一辆吉普车从这座桥奔赴朝鲜战场。4天后黄昏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参谋长解方、政治部主任杜平带领司令部干部、战士也从河口大桥秘密进入朝鲜,毛主席长子毛岸英也在祖国的大地——此桥上留下了最后的脚印。1951年11月中旬,美军出动了6批次、30余架飞机轮番轰炸,投下大量炸弹,将大桥中间9孔长约200米拦腰炸断,形成了今天的河口断桥。河口断桥入选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缅怀志愿军将士的丰功伟绩,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抗美援朝历史和英烈,丹东鸭绿江旅游集团修缮河口断桥,敬塑先躯供世人瞻仰。我们来到断桥边,见它静静地屹立在鸭绿江上,见证着抗美援朝那段峥嵘岁月。在断桥桥头有毛岸英烈士的立式塑像,身着志愿军服装的毛岸英身材英俊高大,向前跨出一步,炯炯有神的坚毅目光凝视远方,显示出他的坚强革命意志和对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心,塑像座下摆放着市民或游客敬献的四捧鲜花,令人肃然起敬。登上几个台阶,断桥入口是一高大的门楼,上有“河口断桥”四个鲜红大字。桥上建竖了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罗盛教等著名的志愿军英烈半身塑像,当地少先队员给毛岸英和这些英烈的塑像都戴上了红领巾,显示人民永远怀念他们!桥上还有志愿军12个军或高炮团的红旗模型 ,底座上刻有文字简要介绍该军在抗美援朝中作出的贡献,桥栏杆上还插了无数面迎风招展小红颜,每一面旗上有志愿军某个军某个师名。桥上还有一座抗美援朝六十周年纪念碑,上书“断桥难断水,撼山难撼军”,阐明了历史前进的洪流不可阻挡,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真理。这些景点设施都让来此参观的游客重温和牢记抗美援朝这段光辉历史。
    中午饭后又去了“国门一线”江边志愿军入朝渡江点瞻仰,这里竖立着“一步跨 中朝边境”、“抗美援朝渡江点”、“异国风情”、“中朝边境鸭绿江”等多座纪念碑。鸭绿江这里的一步跨处江面不太宽,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便于隐蔽和快速渡江的特点,是1950年10月42军、38军、39军等第一批入朝志愿军的渡江点之一,“一步跨”也因此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大家都在此处拍照留念
下午13时40分乘车去抗美援朝纪念馆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 ,是一座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历史的专题纪念馆。纪念馆位于丹东市鸭绿江畔的英华山上,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新义州市隔江相望 。纪念馆始建于1958年10月,1990年纪念馆进行了新建,2002年和2016年两次改扩建。抗美援朝纪念馆园区总占地面积18.25万平方米,由纪念馆、纪念塔、全景画馆、国防教育园四部分组成,馆藏抗美援朝文物2万余件。其中,纪念馆建筑面积2.38万平方米,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基本陈列主题,设置了序厅、抗美援朝战争厅、抗美援朝运动厅、中朝友谊厅、中国人民志愿军英烈厅、纪念厅6个部分,全面、客观、真实地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的历史。
    我们到达纪念馆广场,一座高大、庄严、雄伟、肃穆、气势恢宏的建筑就映入眼帘,纪念馆下方是一条“向中国人民志愿军致敬”的巨大横幅标语,走上很多级台阶来到面朝东的纪念馆陈列馆正门,门前耸立一座纪念塔。纪念塔由塔基群房和纪念塔主体组成,塔高53米,象征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字,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纪念塔塔体为方型中空式,灰白色花岗岩贴面,正面是邓小平题写的“抗美援朝纪念塔”七个鎏金大字,塔的下部是由旗帜、鲜花、彩带组成的汉白玉塔花,代表和平、胜利和友谊。背面是记载志愿军英雄业绩的塔文,纪念塔四个塔墩上分别雕有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运动、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钢铁运输线四组雕像。纪念塔前的进馆大台阶宽10.25米,寓意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纪念日。进馆台阶中部为牌楼,寓意志愿军胜利凯旋。牌楼与塔基之间设有5层缓步大台阶,寓意抗美援朝战争初期的五次战役。进馆台阶共由1014块条石砌成,寓意志愿军从过江到停战共奋战了1014个日夜。
    抗美援朝纪念馆陈列馆正门的“抗美援朝纪念馆”七字是郭沫若题写的。走进陈列馆序厅,是一毛泽东“英明决策”,彭老总“临危受命”的雕塑群,正面是毛泽东主席和彭德怀元帅紧紧握手的巨型圆雕像,红橙色背景上有毛主席题写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八个金色大字,两侧下方分别是志愿军战士奋勇杀敌和人民群众支援前线、送子参军的浮雕,两边墙上分别陈列了志愿军战歌和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同志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命令。陈列馆内共展出1000余幅珍贵历史图片,1600多件珍贵文物,大量的雕塑、模型、照片、实物,大到战车、机枪,小到钢笔、纽扣等,并辅以复原陈列、电动沙盘、电动图表、影视设备等现代化陈列设施,利用全封闭玻璃通柜式展线,以及自然光、灯光结合的采光方式,生动地展示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也给参观者以极大的庄重感。因参观时间仅安排1小时,我们主要参观了抗美援朝战争厅。战争厅以大量丰富的文字、照片、图片介绍了第一至第五次战役、全线战术反击作战、反绞杀战、上甘岭战役及金城战役的概况、战绩、敌我双方投入兵力、伤亡等情况,还介绍了年轻的志愿军空军与美空军拼刺刀取得辉煌战绩,高射炮兵、装甲兵、后勤战线、工程兵、铁道兵等军兵种参与战争概况,苏联空军参战情况,以及停战谈判的经历。展厅里陈列着彭老总在朝鲜战场乘坐的吉普车、志愿军战士使用的步枪、机枪等简陋的武器,展出了志愿军在朝鲜战场的艰苦生活,受冻挨饿情况下在冰天雪地中顽强拼博战斗的大量图片、实物,还有配以声、光、电的冰雪长津湖、鏖战上甘岭等多个战役的雕塑群,显示出志愿军打败了装备武器最好、经济实力最强、后勤保障最全的美国为首联合国军场景.,总之纪念馆以丰富的资料向我们展示了抗美援朝的历程、取得的胜利和伟大意义,进行了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参观该纪念馆倍感毛主席决策英明,志愿军舍生忘死、前赴后继,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才打败美帝,大振国威,保障了我国安全和国民经济的恢复,才使新中国能在建国不久就傲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也更感到那些认为抗美援朝错误,影响中国与美国关系等言论的荒谬。在纪念馆前的露天兵器陈列场面积达2000平方米,陈列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使用过的飞机、大炮、坦克、防空雷达、高射炮等重型武器装备,以及志愿军缴获敌人的重型武器。
    离开抗美援朝纪念馆后,大巴又送大家到鸭绿江上的中朝友谊桥(鸭绿江大桥)和鸭绿江断桥边瞻仰参观。两桥位于丹东市振兴区,断桥地处中朝友谊桥下游一侧,离丹东火车站东南1000米处,鸭绿江断桥为鸭绿江上诸多桥中第一座桥,由日本朝鲜总督府铁道局所建。1909年5月动工,1911年10月竣工,原是铁路桥,1937年至1943年侵占东北的日本侵略者又在上游建造第二座铁路桥(即现在的中朝友谊桥),建成后称为上桥,原桥改为公路桥,称为下桥,两桥相隔不足百米。两座大桥在抗美援朝时期共同承担起大批作战物资和武器装备的运输任务,首批志愿军大部分都是从这里奔赴前线。美军为切断我志愿军的兵力和物资后援,1950年10月起调集大部分空中力量,开始对鸭绿江上沟通中朝两国重要交通要道的铁路、公路桥梁实施封锁,对两桥进行了无数次地毯式的狂轰烂炸,尽管志愿军高炮防空部队对美机给予阻击,鸭绿江下桥被拦腰炸断,朝方一侧的8孔桥梁全部沉入江中,下桥彻底瘫痪。上桥也一再被炸,朝方一侧铁轨被炸断,桥梁移位,桥面起火,志愿军铁道兵和我国铁路工人随炸随抢修,使大桥依然屹立于鸭绿江上,以鲜血和生命保障战争期间大批作战物资、武器装备源源不断地通过鸭绿江大桥运至朝鲜,被誉为“摧不毁、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1951年1月上桥改建成铁路、公路两用桥,1990年10月25日,中朝两国政府协议决定将上桥命名为“中朝友谊桥”(朝方一端为“朝中友谊桥”),以此来纪念中朝两国人民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而抗美援朝战争中下桥的中国一侧带着累累弹痕能完好整保存下来,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美国政府注意到中国政府的一再抗议和严重警告,美国空军在轰炸鸭绿江大桥时,不得不严格地把握中朝界线,只轰炸朝鲜一侧,而不敢轰炸中国一侧。鸭绿江“断桥”的存在,生动地展示了新中国在国际上举足轻重的地位。战后朝方将下桥所属的6孔铁桥残骸拆除,下桥的中方一侧所剩四孔残桥一直保留,被称为“鸭绿江断桥”,是抗美援朝战争的重要历史见证,此断桥见证并陈述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岁月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业迹,先后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家重点建设红色旅游景区。我们下车到江边,远远望见两桥均系钢架梁结构,断桥维护保养良好,桥钢架油漆成钢铁灰色,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此桥是红色旅游景点,许多游客迈步在桥上或观景或拍照。我们边瞻仰鸭绿江上这两座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大桥,边抓紧拍照留念,又赶到断桥桥头拍摄,桥头钢架梁上方有原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题写的“鸭绿江断桥”五个金色大字。
    在丹东市瞻仰、参观的一天是难得的一次抗美援朝主题红色旅游,让大家接受了难忘的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