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0日在著名的吐鲁番盆地游览4个景点:葡萄庄园、火焰山、坎儿井、达板城风电场。之前导游给我们讲了吐鲁番的特点,有四个最:最热,35度以上高温日全年达100多天,1994年极端高温达49.6度;最干,年降水量仅20毫米;最甜,因日夜温差大,吐鲁番种植的葡萄、西瓜等水果甜度高;最低,境内最低处艾丁湖湖面海拔负154米。
吐鲁番是我国著名的瓜果之乡,因此第一站来到离市区较近的一座葡萄庄园参观,这里葡萄果园连接成片,正值葡 萄收获季节,园内到处硕果累累,一位维吾尔族姑娘接待,引导我们进一葡萄棚,她称这是她家的接待游客的客厅,实际也是葡萄棚,棚顶挂满了一串串成熟的葡萄,品种多样,有紫色的,有绿色的,个个颗粒饱满,晶莹透亮,使人见了不禁垂涎欲滴。长长的接待用葡萄棚一侧排放着宽大长凳,铺着毛毯,中间摆放小桌,可供游客分两排相对而坐。主人吩咐大家脱鞋上坐,上坐的顺序是男先女后,说是维吾尔族的风俗。接待的姑娘首先介绍,这个庄园共有200家种植葡萄、西瓜等水果的农户,从中选举出15户优秀家庭,轮流接待游客,她是家中汉语、普通话讲得最好的,所以由她担任接待员。她接着介绍了庄园的情况,维族的风俗习惯,好客的主人端上一盘盘西瓜、葡萄和点心,请游客们品尝。她妹妹表演起维族舞蹈,赢得大家热烈的掌声,几位女游客也助兴上前一起跳起来,把现场的热烈气氛推向了高潮。但参观就只在接待的葡萄棚里,却没有带领大家到村里的葡萄园观光。现在是市场经济,此景点也商业化了,随后就是推销自产的葡萄干等,揭开棚内一只长条桌上罩着的布,桌上摆满各种规格的葡萄干、葡萄籽,品种多,质量好。接待的姑娘此时变身为葡萄庄园的商品推销员,介绍它们的功效和价格,但价格明显比外面市场贵得多,尽管后来推出促销价,也仅有少数人购买。
近11时半来到第二站火焰山景区。该景区位于吐鲁番市高昌区,吐鲁番市以东32公里,吐鲁番盆地的北缘,古丝绸之路北道,呈东西走向,景区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吐鲁番 的火焰山地质也属雅丹地貌,有其独特的自然风貌,火焰山是唐代高僧玄奘取经途经之地,特别是明代晚期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对火焰山的神描述及孙悟空智盗芭蕉扇,力战牛魔王、铁扇公主的神话故事,赋予火焰山浓郁的神奇色彩,更使火焰山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知名度极高的奇山。景区以自然山体景色地形地貌为基础,打造了许多《西游记》故事元素的景观。走进景区,首先就见到西游文化长廊,它用24幅生动的浮雕再现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艰辛、与妖魔鬼怪博斗的场景。接着参观了地理文化厅,展厅用火焰山微缩沙盘展示了火焰山的地形地貌,四周墙用画、浮雕和文字系统地介绍了吐鲁番地区的风土人情、物产及地理文化。在高昌历史名人厅,看到与吐鲁番相关历史人物林则徐、玄奘等14人的简介。再来到巨型温度计展示广场 ,这里在一圆形平台上耸立着一支巨型温度计,外形制成孙悟空使用的兵器—金箍棒,且边上站着孙悟空塑像,他一手摸头似在监看他的金箍棒,一手扶着巨型温度计获得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标示牌,形象生动传神。游客们排队在此拍照留影。然后我们来到火焰山前广场,横亘于吐鲁番盆地北部的火焰山,呈东西方向延伸,火焰山东西长约98公里,南北宽6~10公里,山体呈红褐色,山体平均高500米,最高主峰851米。火焰山景区所处的这段山体在整个火焰山山脉中最为壮观和雄奇。火焰山形成于7500万年前的中生代,成因 主要是地壳由横向皱褶运动而隆起,岩层主要由白垩纪、侏罗纪时期的沙砾岩及红泥岩构成。火焰山上无雪少雨极度干旱,年平均降水16.6毫米,蒸发量可达3000毫米,夏季由于太阳长时间的照射,地表温度平均可达70度,最高可达83度,因而山上寸草不生。从远处观望,赤峰秃岭烈日下红光闪烁,热气腾腾,烟雾缭绕,如腾腾燃烧的火焰,山体上沟壑万道、石壁群龙、峡谷峰峦迭嶂,山顶如斧劈刀削,坡面上岩穴似水倾泻,其景致极为壮观,历史上对火焰山记载也极为丰富,唐代诗人岑参几经火焰山,留下了“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疑未开,千里飞鸟不敢来”等著名诗句。我们身临山旁目睹红褐色的山体,也仿佛切身感受到火焰山滚滚烈焰喷射出的阵阵热浪。在山前广场建了3座锻铜雕塑,其中主雕是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群塑,高8米,最吸引游客观瞻,只见孙悟空腾云驾雾,举手瞭望,在前探路,唐僧双腿盘坐在火焰山旁,举手口中念念有词祈求菩萨保佑,带着猪八戒和沙和尚,等候孙悟空的探路佳音,大腹便便的猪八戒则是无所事事,酣睡至深,塑像个个形态逼真生动,惟妙惟肖,观看后让人忍俊不禁,驻足拍照的游客络绎不绝。在广场上还设有牛魔王和铁扇公主的塑像,也同样栩栩如生。
13时多到达第三站,参观位于吐鲁番市高昌区亚尔镇的尚林苑坎儿井生态 园。坎儿井是古代新疆人民创造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由于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源较少,因此坎儿井这项工程的创造变成了荒漠地区的生命之源。坎儿井与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坎儿井在古代称作“井渠”,它引出了地下水,让沙漠变成绿洲。坎儿井的主要工作原理是人们将春夏季节渗入地下的大量雨水、冰川及积雪融水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引出地表进行灌溉,以满足沙漠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1845年因禁烟受贬,流放新疆的林则徐,先后四次在吐鲁番停留,对吐鲁番坎尔井的拓展及推广应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受到新疆各族民众的敬仰、拥戴。
导游带领我们实地 参观一座坎儿井,这是一座有千年历史的古井,从一堵泥墙的古井入口处进入,沿一条斜坡下井,里面打上了彩色灯光,展示了坎儿井的立体概况,有地下暗渠、饮用水池、灌溉水池、提水井、人工开挖作业场景等,井的地下有一较大的宽敞空间,人能在井下巡视和进行维修,井渠井壁等都是泥土,但经受了地震考验,也未垮塌,令人称奇惊叹,钦佩古代新疆吐鲁番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通过井下参观和关于坎儿井的文字简介,初步了解到吐鲁番坎儿井的概况、坎儿井的构造。吐鲁番的坎儿井近千座,灌溉渠道全长约5千公里,不同地区的坎儿井在具体构造上有其不同的地域特点,但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坎儿井系统大体上是由竖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在春夏时节有大量的积雪融化和雨水流入山谷,潜入戈壁滩下,当地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这些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结束坎儿井的参观,我们乘坐大巴去这次新疆旅游的起点又是终点——乌鲁木齐市。计划安排今天的第四个景点,是在去乌鲁木齐途中,车上观看达板城风力发电场。以一曲《达坂城的姑娘》名扬海内外的达坂城地区,还是新疆九大风区中开发建设条件最好的地区。这片位于中天山和东天山之间的谷地,西北起于乌鲁木齐南郊,东南至达坂城山口,是南北疆的气流通道,可安装风力发电机的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同时,风速分布较为平均,破坏性风速和不可 利用风速极少发生,一年内,12个月均可开机发电,从而达板城又以风电开发而著名。从网上查阅,达坂城地区年风能蕴藏量为250亿千瓦小时,可利用总电能为75亿千瓦小时,可装机容量为2500兆瓦,现达板城风力发电厂的总装机容量为12.5万千瓦,单机1200千瓦,且还在继续开发建设中。我们从吐鲁番出发前往乌鲁木齐,沿路北上,车开一段在公路右侧远远见到中国华能集团建设的风力发电场,又行驶一段,下午4时就看到一片由风力发电机组成的白色海洋,导游立即告诉大家,这就是我国最大也是亚洲最大的风能基地——新疆达坂城风力发电厂,绵延近五公里的巨大风力发电机正常运转时,可源源不断地向乌鲁木齐输送着绿色电能,这里也成为乌鲁木齐南郊一道宏伟靓丽的风景线,100多台风力发电机擎天而立,有蓝天、白云相衬,加上远处清奇峻秀的博格达峰为背景,在广袤的旷野之上,形成了一个蔚为壮观的风车大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