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风送香•19•      荷风送香•19•      荷风送香•19•      荷风送香•19•

 

苏州织造府小考

               ——惠海鸣


       
为什么要对苏州织造府旧址做一个小小的考证?因为它与曹雪芹有关系,而且没有全面地保护好,所以,有必要提高认识。在古老的苏州面前,我们始终是一个小学生。我们要在苏州保护好更多的文化遗址, 也许,通过再读《红楼梦》会有所帮助。许多类似的事情都是相通的。  

    大家知道,苏州织造府旧址位于葑门内带城桥下塘的第十中学内,1980年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自古以来,苏州丝织业发达,为全国丝织中心之一。明代就有太监兼理织造,织染局设在观前小公园一带,北局由此得名。清顺治三年(1646 年),在带城桥东,明末贵戚周奎故宅建织造局,又名总织局。现在瑞云峰边一土丘仍有明代建筑遗风。康熙十三年(1674年)改为织造衙门,亦称织造府或织造署,由内务府派人掌管,并将总织局迁至衙门以北。这是现在的10中的北面,原地区公安局的地方,清乾隆地图明确标出地点。问题是织造府的原址除了10中和原地区公安局外,还有多大范围?清代另一份地图中标得更清楚。在现在网师园的北面有一个副署,所以我们才理解了为什么在此一直有一座老木桥:红板桥。这是为了织造府的人来住方便建的。我是见到过的,10中的有些老教师上、下班,经常走此桥的,大约在1960年代左右才被拆去。现在的带城桥下塘曾叫苏州织造府场,这是从现在10中大门口的东面,一直到新造桥巷的一条路,实际上是说明了织造府的范围。靠新造桥巷的一个清代的大院,曾经也是文保单位,但是人们不知道这就是织造副署所在地。我的一个中学同学住在这里,房子的确是很破了,不起眼,在苏州这类清代老房子算得了什么?折掉算了!?明代丞相的大房子还没有人管呢?但是这是织造府的一部分。我不知道这是明朝,还是清朝当年原建筑?至于现在的十中,原振华女中这一部分是明确的,这是织造府中的行宫所在,康乾二帝住在这里12次,己在咸丰年烧掉,后重建,但至少还有原来大门口的石狮和几个青石柱础是康乾老货,一棵桂花树有310年历史了。想来,它们和曹雪芹都是相互认识的了。早在30年代,费孝通老先生就说过,那个学校名叫振华。苏州人大概都知道这学校。现在的校址是织造府。苏州的织造府谁不知道?这就是曹雪芹住过的地方,据说他所描写的大观园就依这个织造府作蓝本的。其实,还有几个园林也传说是蓝本。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和舅祖李煦曾先后担任过苏州织造,他们的日常活动不可能限于行宫或部堂,北面的织局和副署也是要去的。因此,织造府旧址的大致范围不能不引起大家的兴趣。

    大家知道,研究《红楼梦》的学问被称为红学。从脂砚斋等人点评《红楼梦》的手稿开始算,到今天,红学研究也已经有两百年左右的历史了。知人论事,研究《红楼梦》,对于曹雪芹的生平家世,如果有一个大致了解,会更深入地帮助我们体会原著《红楼梦》;反过来说,如果我们真的读懂了《红楼梦》,那么也会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去了解曹雪芹。曹雪芹的父亲是谁,好像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但是比较肯定的,可能是曹颙,也可能是曹頫。反正,这两个人中的一个是他的父亲,另外一个是他的叔叔。他的爷爷叫曹寅,他的曾祖父叫曹玺,他的高祖叫曹振彦,他的五世祖叫曹锡远。他们当时是驻守在现在的沈阳附近的明朝的军官,在努尔哈赤攻占沈阳的时候,他们两个人就投降了,以后加入了满洲的满洲旗。《红楼梦》的焦大喝醉酒骂人,摆老资格,说他和荣国公-曹雪芹的曾祖和高祖父在战场上吃苦、打仗、立功后,其子孙才享有富贵的。这是有根据的。他们一家的兴衰荣枯是和清朝皇族联系在一起的。曹玺的夫人孙氏做过康熙的保姆,这更是一个上升的机会。曹玺开始到南京做江宁织造,这是一个大可捞钱的差事。胡适曾说,天下 三个织造是当时最阔的官,曹家就兼了二个。曹玺在当江宁织造的时候,曹寅已经被派到苏州织造去了。曹玺病了以后,康熙让曹寅协理江宁织造。康熙三十一年的时候,曹寅就由苏州织造调到了江宁织造。曹寅死了以后是他的亲儿子曹颙继任了织造,曹颙没几年,死了以后,康熙又把曹寅弟弟的儿子,曹頫过继给曹寅的遗孀,再继任江宁织造。这样曹家就在江宁织造这个任上共有三代四个人,曹雪芹的父亲、雪芹的叔叔、曹雪芹的爷爷和他的老爷爷、曾祖父,都做过江宁织造。曹寅在江宁织造的任上,接待过康熙四次南巡。后任李煦是曹寅的内兄,长期任苏州织造。当时,曹、李二人共同筹办江南地区接驾事宜。苏州新找到的皇亭街的康熙二十三年下江南的御碑,他们是一定看到或经手的。而曹、李家后来出现了巨额的亏空,跟招待康熙及其手下有关。如《红楼梦》里的李嬷嬷说的,当时花银子像海水似的花掉了。从康熙四十二年起,曹寅与李煦又奉旨轮管两淮盐务,这是皇帝知道花钱太多了,需要再照顾一下了。当时,曹、李能给皇帝上密折,这是一种特权。据现存的《康熙朝朱批谕旨》,最早的密折大约写于康熙三十三年,是苏州织造李煦给康熙的请安折。他们奏报江南地方上的情形。其中极大部分是关于雨水、收成、米价、疫病、民情、官吏的名声等等。据说,织造李煦的孙女、两淮盐课李鼎的掌上明珠叫李香玉,是林黛玉原型人物的名字。李煦即曹雪芹亲祖母的胞弟,曹雪芹的祖母对曹雪芹十分疼爱,每年到苏州探望年近90的文氏太夫人时,必携其前往,常寄居于李鼎家的拙政园。由此,李鼎之女香玉与雪芹自幼,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红楼梦》中说的,林妹妹回苏州家去似乎是有根据的。

    但康熙晚年,皇子争储。康熙与众多的儿子虽是一家人,但明争暗斗,就象《红楼梦》里三小姐贾春所说:"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这里,没有骨肉之情,只有虚伪。雍正最终获得皇权,但余震不绝。故太子允祀集团是雍正最强劲的对手,曹、李等是允祀集团的党羽;同时,曹、李家世职江南肥缺,却又是亏空大户。雍正的主要目标当然是打击他们。首当其冲的是李家。雍正二年,李煦因亏空公款落职入狱,并被抄家籍产。在抄家过程中被查出,送允祀苏州女戏子事,流放到乌喇。《 红楼梦》的梨香院十二伶官全部采买自苏州,这是昆曲在北京的一个插曲。但在皇族中是不充许的,也许是怕乱搞,影响其高贵血统。当时李煦年近七旬,仅一年多,便被折磨而死。曹寅的长婿老平郡王纳尔素又被雍正围禁在家。曹家的亲朋好友均受到雍正的整治。李家遭祸后,雍正以"组织差员勒索驿站"为名,撤了曹頫的职。曹家被抄后,从一个喧赫百年的世族,最终落到瓮牖绳床、举家食粥的地步,令人惋惜。但是,这种世族的政治和经济上的没落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面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我们真不必自作多情。值得注意的倒是曹寅有很高的文学修养,他会写诗,刻了全唐诗;他和《长生殿》作者洪升一起看过戏,家里演了几天戏,全本的《长生殿》;自己又会写戏剧。在《红楼梦》五十四回中,贾母在藕香榭听十二官清唱的时候,点了一个戏叫续琵琶,这个续琵琶的剧本就是曹寅写的,抄本现在北京图书馆里。这样的家庭修养,肯定会影响到曹雪芹,所以能够写出《红楼梦》。写作地点可能在北平西郊香山地區臥佛寺東南一公里左右的正白旗營區,此地原名黃葉村。现在,这里开辟成一个很大的公园,我去过。有一间老屋,据说就是他的家。但我以为,没有直接的证据,有如苏州的孙子写兵法的地方。

    曹雪芹的思想,特别对社会的全面认识,超过了他的祖父,因为在被抄家以后,从优裕的上层生活一下降到低层,这是当大官,有既得利益的曹寅是体会不到的。在《红楼梦》中,你可体会到一个伟大的文学作品的深度和广度!在对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现实主义的批判中,它解剖了人的灵魂和真实的生活,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红楼梦》正面描写的只是一个贵族家庭的衰落,但是它反映的却是整个社会的本质。当时封建社会结构处在全面崩解的前夕,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统治者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划者无一,他们的子弟 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曹雪芹少年时代到过苏州,更可注意的是曹雪芹迁居北京后,也曾临江南,他从北京沿运河南下,由扬州渡江到镇江,然后往南京和苏州,也许是来进一步收集写作材料的,《红楼梦》中有不少地方提及苏州的人文风物。但最后还是回北京,死时仅47岁。鲁迅说过: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曹雪芹即处于这样的苦痛之中,他的早逝是不奇怪的。

    曹雪芹,这位在世界文学史上,可与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相比的伟大文学家, 我们应该把他有关的旧居很好地恢复起来,供世人瞻仰。北京、南京正在恢复。这是不同于现在造的大观园,即使造得很好,那也是假古董。苏州有这么宝贵的文化遗产,应尽快地保护、开发和利用起来;同时,我想说,不仅是曹雪芹,而且,红学的重要人物俞平伯与苏州也有很深的关系,苏州红学会当应运而生。
   
                                            写于200310

 
 

苏州织造府古地图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