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通过地域历史看吴语

                     ——毕经

一、中国文化的历史源头。

大家都知道,中国文化的区域空间,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北边是沙漠和草原,西边背靠高山,东边和南边面对大海。如此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出自成一体的中国文化。中国核心文化发源于黄河和长江的中下游流域,这有历史可佐证。

人类文化是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一步步发展而来的,中国同样如此。随着大量考古发现,中国的史前文化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来。史前社会由于受生产力发展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各地的早期文化都带有地域性的色彩。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化的六个地区文化遗存中,最具影响力的有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环太湖的良渚文化。这是中国文化的史前孕育时期。在以后社会发展中,新石器时代结束,进入青铜时代或更晚的时期,中国各个地区的独特文化系统,最终融合成为中国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当然,中国文化体系内部的个别文化之间,还是有其起伏与竞争。

二、吴语当属汉语语系范畴。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吴语产生于中国的核心地域,并且是中国核心文化-吴越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没有理由不归属汉语语系范畴。汉语有它的汉民族共同语,同时也有它的方言。汉语方言之间的主要差异表现在语音方面,词汇和语法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不妨碍各汉语方言同属于汉语语系。人类自从有了文字,就突破了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扩大了语言的交际功能,促进了语言的发展。汉字的产生、统一和发展过程,就是吴语归属于汉语的很好证明。有了文字,才产生了书面语言。从汉语的发展历史看:在汉代以前,我们汉族就在各汉语方言的基础上,使用着一种脱离口语的统一的书面语言-文言,我们吴语区也不例外。到唐宋以后,产生了一种接近北方方言口语的书面语言-白话,随着白话的流行,北方方言逐渐成为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

三、吴语还是汉语语系中的强势方言。

吴语不是外来语言,当属土生土长的吴越地域语言。在茹毛饮血的旧石器时代,开始产生原始土著语言。接着进入了犁耕种植农业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扩大了相互接触和交流范围,形成地域社会,产生了吴越方言-吴语。到了群雄四起的青铜时代,吴越加入了中国地区各方国之间的交往与竞争,最终融合在秦汉一统国家中,同时吴语等方言也融合成一种大同小异的汉民族共同语言。拿苏州的昆曲来说,可说是典型的吴语戏曲,数百年前就流行到南北各汉语区域,还催生了中国的国粹-京剧。在京剧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吴方言和北方方言的完美的融合。

经过千百年的历史发展,尽管受到外来文化、语言的冲击和影响,可是吴语没有消亡,通过相互渗透交流,兼收并蓄,仍顽强地植根在吴越大地上。大家都知道,虽然在杭州话中融合了很多的北方方言,但是杭州话仍然归属于吴方言。尽管千百年来一直在推行北方方言,可是现在吴语还保存着,仍然是汉语中的第二大方言,如今估计会有一亿人口在使用吴语。这当然有其必然的原因。

从地域上看,吴语区被包围在汉语区域中,在历史上可能受到过一些外族的不成气候的入侵,其对吴语没有造成多大影响,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因此,吴语没有理由不属于汉藏语系,而属于阿尔泰语系。

四、吴语与普通话。

在全国推广普通话是不错的,可是在我们家乡还应给吴语有保存及发展的空间。石汝杰大师的“培养孩子们具有普通话和方言“双语”的能力”的意见非常好。培养“双语”甚至“三语”、“四语”等多种语言的能力,这是大家都赞赏的。既会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又会说纯正的苏州话,这不是很惬意的事吗?为了保持语言文化的多样性,为了吴语文化的传承,我们吴地子民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建苏州博物馆而回故乡的贝律铭大师,一口软糯的苏州话让人感动而惊叹,真是少小离家而乡音未改。让人惊叹之一是,语言的顽强的生命力;其二,要保护吴方言必须从少年儿童抓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