橹和水泥船

--长山

下乡之前从未摇过船,所以到了农村,见到木船、水泥船,非常好奇,总是跃跃欲试,跳上船想学会摇橹。昆北农村男女老幼,没有不会摇船的。干农活和摇船有关,工分最高的农活是泥,泥先要会摇船。日常生活与摇船息息相关不去说,就是吵架也和摇船有关,“小夫妻俩吵架船头吵,船尾好”。红白喜事和摇船有关。红喜事时,要摇“行嫁船”,上面载满娘家嫁妆,摇到一大片河塘当中,一定会搁浅,摇船的老乡就会向新郎和新娘要喜糖和喜烟,不给的话,船到天黑也不会动的。白喜事必用到船,人横到板门上,绝不会用到车,用船多方便,板门往船上一抬,放得四平八稳。

正如《摇船趣事》和《开上海》里所描写的,摇船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江南水乡,无论什么船,都用橹来摇船。橹的上一段套在一根粗棕绳栓着的铁圈里,这根棕绳叫橹帮,橹帮另一头栓在船尾的甲板上的铁环中。人右手掌住橹,左手握住橹帮,橹又支在船尾的一个铁柱上,叫橹拧头。不会摇船的人,会觉得橹在水里老往上浮,老从橹拧头上掉下来,一定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练习,两手的协调,加上全身特别是腰和脚步的协调,慢慢地橹不会浮起来了,可以感到它吃到水的力量了,橹也就不会掉下来了。

摇船也可以摇到艺术化。有时会看到河浜里的船上,一位姑娘或者老头摇着橹,姿势十分优美,把橹推出去的时候,人俯倒上半身冲出船边,当人板回船橹时,又像是往后仰天睡下去,一推一板,完全用腰力到肩力然后再带动手臂,手脚配合天衣无缝,潇洒自如,真是婀娜多姿。听说过去的船娘一边摇船,还要一边唱山歌。可我们没有听到过。

橹是中国人发明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行船工具,正因为有了橹,所以称之为“摇船”。其他的行船工具主要有桨,则称之为“划船”。桨,国内外都有,是划水的,不说也看得懂,学得会。桨很直观的可以看到往后划水,产生反作用力,使船前进。而橹的作用却复杂的多,首先就看不懂。它用上等硬质木头制成,用桐油漆过,呈红色。橹长长的,有十多米,短的也有五、六米,分成两段。上面一段呈圆柱型,下面一段呈桨型,断面却有点象飞机的机翼断面形状。两段连接用藤条。

橹在公元前一世纪已问世。研究人员发现,橹是中国人模仿鱼尾运动的仿生学原理做成的。夏天,站在澄清的鱼池旁,你可以看到鱼的游泳动作:倏忽远逝,或骤然停游,或跳跃腾空,或返身转向……。鱼儿究竟靠什么游泳呢?根据科学家试验证明,鱼儿是靠鳍来运动的。如果断其胸鳍,鱼就前沉;若把背鳍切除,鱼便后沉;假如把尾巴(即尾鳍)割去,鱼就失去方向,不能前进。这一试验证明,尾巴才是主要推进鱼体和使鱼儿转向的器官。鱼在水里靠尾巴的左右摆动,对身体周围的水施以压力,得到水的反作用力,使自身向前行进。

根据鱼在水中摇尾前进的原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仿造出船橹。用手摇动船橹时,我们可以看到:水中的橹片左右摆动,因其前后面产生水压力的差异而产生了推力。 从此,在波涛滚滚的江河中,船只也能似鱼儿一样地运行自如了。
  
鱼的尾巴还能起舵的作用。同样摇船时,是用橹来控制方向。要想往右转,就板梢多用力,要想往左转,就推梢多用力。橹还有比桨科学的地方,划桨只能用到手臂和上半身的力量,而摇橹则能用到腿脚的力量。腿脚比手的力量要大得多。

说到摇船不能不顺带说一说水泥船。我们到了昆北乡下,木船不大看见了,尤其是大一点的船(四、五吨以上)都是水泥船。据说水泥船是苏州人发明的。那是在1958年大跃进的年代,苏州一带水乡泽国主要运输工具是船,自古以来船都是木头制成,因为木头在水面上是浮的。那么钢铁比重那么大,可以制造舰船,水泥的比重要小于钢铁,当然也可以用来制造船了。阿基米德定律是说,物体在水中获得的浮力与它排开水的重量相等,所以不仅与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主要与物体的排水体积有关。苏州的工人们很聪明,他们用细钢丝制成网状的船型,钢丝网两面均匀涂上水泥。水泥干了,一条船就造好了。水泥船坚固,不怕撞,就是被撞了一个洞,拖到岸上用点水泥一抹,干了又可以下水了。不象木船年年要上岸维护和涂桐油。所以水泥船很快推广开来,发展到能造几百吨的大型船舶。水泥船价格低廉,材料捶手可得。水泥船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胥门的“苏州水泥造船厂”也曾一度由此出了名。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钢铁船只大量生产,水泥船的缺陷渐渐突现出来,那就是不安全。前几年交通部出台了文件,要在今后淘汰水泥船。

现在船橹也不大看的到了,因为机动船代替了手摇船。

“橹”和“水泥船”即将成为历史,今后要看橹和水泥船需要去博物馆了。

                                    2007530

 

返回